12月2日,今年入學的初中起點本科層次六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方向師範生在我系易鴿老師的帶領下,去美侖美術館參觀了《我的文學行當——黃永玉作品展》,并舉辦了觀後感寫作大賽。經過評選,702班的廖珊瑚榮獲一等獎,702班的李惠诃榮獲二等獎。
通過參觀黃永玉先生的作品展,同學們既受到頂端的專業藝術熏陶,也感受到名師大家的獨特人格魅力,為同學們的成長成才樹立了榜樣和标杆。不少同學都在觀後感中感慨黃永玉先生畫法技巧的娴熟以及對世事的深刻洞察與幽默表達。而通過舉行觀後感寫作大賽,同學們将自己的所觀所感所悟記錄下來,進一步提升了在觀展中學習的效果。
優秀觀後感選登:
《黃永玉畫展觀後感》
702美術班廖珊珊
我慕名前去美術館觀賞黃永玉的藝展“我的文學行當”。
幾乎每幅畫,黃先生都用文字穿插畫面,亦由于文字深,讀之令人對畫作倍添聯想。其中有幅畫《但丁的故居》令我記憶深刻。他配以文字說明,說:“但丁的故居原來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既不破壞,也不改變。”這令我想到,黃先生是不是去過那兒呢?甚至是将原物與資料對比過呢?我看到這幅畫用的是正面的成角透視,房屋的兩側越見越小,漸漸消失于兩側,成為一個點。就像視線已到達了最遠處,不能再遠了。給我一種古樸幽深的感覺,背景又是以暗藍色為色調布滿整個故居背後的天空,但虛空部分卻又有留白,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我在想,黃先生是不是在夜晚或是黃昏時去的但丁故居,然後用手上的筆把它給帶出來了呢?
黃永玉先生給我的感覺故事裡有畫,畫裡有言語、有思想、有音樂、有感情,更重要的是有他的人生故事。
我深深的記得,在美術館入門左轉直走有幅配以文字的畫,從畫中我根本看不出什麼,不過是一個普通教室裡的桌桌椅椅,可是讀了旁邊的一串串如詩般美妙動人的文字,我開始品味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用了寥寥數語來說他九十歲高齡回到小學母校時的心情,當中有提到,多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小學母校,站在了當時他學習過的教室,卻空無一人,除了他。他尋找着童年的記憶,情不自禁地說出:“6乘以6等于幾?”卻無人回答,後面也隻有省略号。
我當時第一個想到的是,“6乘以6肯定等于36,這還用講嗎?連這都不知道!”可是,後來,我慢慢體會到了一些東西,他不是不知道這個等于多少的結果,他隻是在回憶着童年時候上課的場景(而且肯定是一堂數學課)而發出的感歎之詞。面對着小學教室,本來是興高采烈地回來看望,卻隻能面對着一個空蕩蕩的屋子,回首往事,皆已成煙地感慨一番。我突然讀到了一種蓦然回首,燈火闌珊的悲涼、無奈,人去室空的悲哀的意境。不知道,以後當我回到母校的時候,是否也會如黃先生一樣,有這樣的感受。
若再言黃先生給我的印象,我是感動他的畫筆有故事,有生活,或者說黃先生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有生命的鮮活的力量的人。看他畫的畫和讀他的道白,就像是在與他一同品味着,分享着他的故事,他的人生。
或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能帶我們進入另一個精彩的世界,感受着另一種别樣的人生。
觀黃永玉《我的文學行當》畫展有感
702美術班李惠诃
文學與藝術是相通的,而藝術與人是相犀的。
——題記
以往,總是喜歡西方畫的風格,喜歡它們的無厘頭,青睐它們的大膽,敬仰它們的揮灑自如,憧憬它們的豪放。而今天,看了黃永玉先生的畫展,又讓我欣賞到别具一格的作畫風格。
NO.1簡單
他的畫,筆觸總是很簡單。可是總是那屈指可數的寥寥幾筆卻可以将那一切美好的事物揮灑得淋漓盡緻。在臨摹時便深有感觸,看似簡單畫時卻有些許束手無策,不知從何下筆。也許我還沒有從根本意義上走進他的内心世界。我隻不過是初生牛犢,才剛認識他,卻不懂得他,也觸及不到他那熾熱的心髒。不過,從他的畫中完全可以察覺到每一幅都傾注了他所有的感情色彩,不然怎麼會有那靈魂般的依托?這也诠釋了為何他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彰顯出獨一無二的閃光點,這便也是一個人不同繪畫的真正意義所在。
NO.2細膩
他的畫,筆觸總是很細膩。看着他的木刻及一部分水墨畫時總覺得心中有一股柔水在肆意地流淌着。他的畫柔情、安谧、恬雅卻又不失剛正與灑脫。蹉跎歲月,時光不再,可是他表現的簡簡單單的愛情、親情、師生情都是一種他人不可觸及的奢侈品。他的感情總是柔柔的。雖從未打過交道,卻早已從心底發現他的平易近人和樸實憨厚。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其畫如其人。
NO.3自然
他的畫,筆觸總是很自然。他的水彩畫的顔色從未花俏,他的顔色總可以銜接得如此自然。顔色的過渡與漸變總令人領略揣測不到。在我用速寫臨摹其著作《比薩斜塔》時,我發現雖然形狀、線條都表現出來,可就是少了他的專屬的韻味與意境。
他的畫、他的詩作總能讓我受益匪淺,而我,也會慢慢走進他的世界。